我國食用菌行業現狀及發展前景
發布時間:2017-10-12
瀏覽量:
次
來源: 建剛惠農網
我國擁有豐富的野生菌資源,同時,我國人工培植的食用菌和藥用菌種類已達70多種。近年來,金針菇、杏鮑菇、海鮮菇和雙孢蘑菇等工廠化生產品種日漸豐富,靈芝、蟲草、茯苓和天麻等藥用菌市場發展較快。
食用菌產品的深加工水平不斷提升,目前調味品、保健品和藥品等種類近500種。三產融合能力增強,產業特色鮮明,行業已進入發展的新階段。在政府一系列方針政策的指引下,食用菌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
我國食用菌行業現狀
產業化基地規模日益壯大
目前,全國食用菌年產值千萬元以上的縣500多個,億元以上的縣100多個,從業人口逾2000萬,形成了黑龍江省東寧縣、遼寧省岫巖縣、河北省平泉縣、河南省西峽縣、浙江省慶元縣、湖北隨州、福建古田等一大批全國知名的食用菌主產基地。
有的縣食用菌產值近百億元,很多地區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實現了精準扶貧和脫貧。全國已建立了數千個食用菌種植村和特色小鎮,成為“三農”發展的新亮點。
龍頭企業發展迅速
近年來,隨著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消費者質量安全消費意識的增強,我國食用菌生產模式及時實現了轉型升級,一部分傳統的作坊式家庭式栽培正在被標準化、工廠化生產模式所替代。
全國生產加工及貿易的企業眾多,僅工廠化生產的規模企業就有近500家,主板上市企業5家。大型企業相對集中分布在江蘇、福建、山東等省份。其中,每日生產鮮菇量100噸以上的企業,如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水眾興菌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其產品類型涵蓋有雙孢菇、金針菇、蟹味菇、杏鮑菇、白靈菇等。
專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提高
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是一種新型的合作組織形式,全國比較規范的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已超過4000家,這些專業合作社通過規范自我,建立與菇農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標準化生產,增強了菇農風險抵御能力,并使他們分享到食用菌生產、流通等多層次、多環節的增值收益。
科技創新實力增強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上海食用菌研究所、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吉林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一大批科研教學機構都建立了食用菌方面的科技基地和專業人才隊伍,為食用菌產業科技創新提供了智力支持。
政府高度重視科技作用,科技投入總量逐年增加,中國同行與國外高等院校開展了多方面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大大增強了我國產業科技創新能力。
食用菌流通網絡漸成規模
全國食用菌流通形成了以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為載體,以農民經紀人、專業合作社、運銷商販、加工企業為核心的格局。全國各類食用菌批發市場近100家,其中常年交易、規模較大的批發市場60多家,年交易額超億元。
循環利用取得成果
食用菌產業是變廢為寶的循環農業。近年來,中國食用菌協會不斷加大對循環經濟的宣傳、推廣力度,并組織行業利用各種形式進行經驗總結交流。
“農畜廢棄物—食用菌—有機肥—農作物”、“農畜廢棄物—食用菌—飼料—養殖—沼氣—農作物”等多種循環利用模式在全國廣泛應用,農村廢棄資源得到多次利用,實現多元增值,凈化了環境,改善了一些農村臟和亂的面貌。
標準化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不斷提高
針對適用于農村栽培模式的大宗食用菌品種,我國在具有區域特色的高效專用食用菌栽培基質研究不斷有新突破。
現有工廠化栽培技術水平、物聯網和智能化技術應用較廣大。食用菌產業的專用機械和專用設施等裝備,包括專用菌種生產系統、專用制袋系統(含高效滅菌柜)、專用出菇棚(房)、溫光水氣自動控制系統等取得新成果。
食用菌行業發展前景
食用菌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食用菌消費量在以每年7%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在擁有13億多人口的中國,假設每個家庭每天消費食用菌類300克,那么中國3億家庭的年消費量就是3,285萬噸,其市場潛力十分巨大。
食用菌可持續特性實現環境經濟雙贏
同時食用菌可循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特性符合中國國情和長遠發展戰略的需要,在中國人口眾多、耕地資源有限、水資源緊缺、農村廢棄資源豐富(栽培食用菌的原料:如秸稈等農作物和畜牧業廢棄物)的形勢下,發展食用菌生產,有利于克服傳統粗放經營對生態環境資源的污染和損害,促進了農村經濟和循環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實現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政府政策扶持
在國家精準扶貧、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生態農業、林下經濟及現代農業等相關政策的刺激下,各級行政、財政部門加大了對食用菌產業的扶持力度,推動了部分地區擴大栽培面積,總的產量有所增加。國家不斷出臺農產品加工扶持政策,食用菌深加工成為行業發展的新增長點,也推動了產品附加值的增加和產業鏈的延伸發展。
食用菌產品的深加工水平不斷提升,目前調味品、保健品和藥品等種類近500種。三產融合能力增強,產業特色鮮明,行業已進入發展的新階段。在政府一系列方針政策的指引下,食用菌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
我國食用菌行業現狀
產業化基地規模日益壯大
目前,全國食用菌年產值千萬元以上的縣500多個,億元以上的縣100多個,從業人口逾2000萬,形成了黑龍江省東寧縣、遼寧省岫巖縣、河北省平泉縣、河南省西峽縣、浙江省慶元縣、湖北隨州、福建古田等一大批全國知名的食用菌主產基地。
有的縣食用菌產值近百億元,很多地區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實現了精準扶貧和脫貧。全國已建立了數千個食用菌種植村和特色小鎮,成為“三農”發展的新亮點。
龍頭企業發展迅速
近年來,隨著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消費者質量安全消費意識的增強,我國食用菌生產模式及時實現了轉型升級,一部分傳統的作坊式家庭式栽培正在被標準化、工廠化生產模式所替代。
全國生產加工及貿易的企業眾多,僅工廠化生產的規模企業就有近500家,主板上市企業5家。大型企業相對集中分布在江蘇、福建、山東等省份。其中,每日生產鮮菇量100噸以上的企業,如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水眾興菌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其產品類型涵蓋有雙孢菇、金針菇、蟹味菇、杏鮑菇、白靈菇等。
專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提高
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是一種新型的合作組織形式,全國比較規范的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已超過4000家,這些專業合作社通過規范自我,建立與菇農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標準化生產,增強了菇農風險抵御能力,并使他們分享到食用菌生產、流通等多層次、多環節的增值收益。
科技創新實力增強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上海食用菌研究所、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吉林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一大批科研教學機構都建立了食用菌方面的科技基地和專業人才隊伍,為食用菌產業科技創新提供了智力支持。
政府高度重視科技作用,科技投入總量逐年增加,中國同行與國外高等院校開展了多方面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大大增強了我國產業科技創新能力。
食用菌流通網絡漸成規模
全國食用菌流通形成了以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為載體,以農民經紀人、專業合作社、運銷商販、加工企業為核心的格局。全國各類食用菌批發市場近100家,其中常年交易、規模較大的批發市場60多家,年交易額超億元。
循環利用取得成果
食用菌產業是變廢為寶的循環農業。近年來,中國食用菌協會不斷加大對循環經濟的宣傳、推廣力度,并組織行業利用各種形式進行經驗總結交流。
“農畜廢棄物—食用菌—有機肥—農作物”、“農畜廢棄物—食用菌—飼料—養殖—沼氣—農作物”等多種循環利用模式在全國廣泛應用,農村廢棄資源得到多次利用,實現多元增值,凈化了環境,改善了一些農村臟和亂的面貌。
標準化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不斷提高
針對適用于農村栽培模式的大宗食用菌品種,我國在具有區域特色的高效專用食用菌栽培基質研究不斷有新突破。
現有工廠化栽培技術水平、物聯網和智能化技術應用較廣大。食用菌產業的專用機械和專用設施等裝備,包括專用菌種生產系統、專用制袋系統(含高效滅菌柜)、專用出菇棚(房)、溫光水氣自動控制系統等取得新成果。
食用菌行業發展前景
食用菌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食用菌消費量在以每年7%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在擁有13億多人口的中國,假設每個家庭每天消費食用菌類300克,那么中國3億家庭的年消費量就是3,285萬噸,其市場潛力十分巨大。
食用菌可持續特性實現環境經濟雙贏
同時食用菌可循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特性符合中國國情和長遠發展戰略的需要,在中國人口眾多、耕地資源有限、水資源緊缺、農村廢棄資源豐富(栽培食用菌的原料:如秸稈等農作物和畜牧業廢棄物)的形勢下,發展食用菌生產,有利于克服傳統粗放經營對生態環境資源的污染和損害,促進了農村經濟和循環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實現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政府政策扶持
在國家精準扶貧、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生態農業、林下經濟及現代農業等相關政策的刺激下,各級行政、財政部門加大了對食用菌產業的扶持力度,推動了部分地區擴大栽培面積,總的產量有所增加。國家不斷出臺農產品加工扶持政策,食用菌深加工成為行業發展的新增長點,也推動了產品附加值的增加和產業鏈的延伸發展。